猴痘病毒(MPXV)卷土重来,为反思全球健康应对带来契机。研究人员开展猴痘应对中基于场景的监测与 “同一健康”(One Health)研究。结果表明,需采用更全面方法,加强监测和社区参与。这有助于预防疫情,增强生态系统韧性。
猴痘,这个原本在非洲部分地区 “低调” 存在的病毒,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就默默扎根。它如同一个隐藏的 “定时炸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引起全球太多关注。直到它跨越非洲大陆,开始在世PG电子通信界其他地方传播,这才 “引爆” 了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热潮。像埃博拉病毒一样,猴痘病毒属于人兽共患病(zoonoses),能同时在人类和动物间传播,给感染者带来严重的损伤。但过去的应对策略,往往只聚焦于人类健康领域,忽视了那些影响病毒传播的上游因素,比如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兽医学院流行病学系、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生态健康与 “同一健康” 网络的研究人员 Marc K. Yambayamba 和 Simon Rüegg,开展了关于猴痘应对中基于场景的监测与 “同一健康” 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One Health Outlook》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他们对已有的关于猴痘、埃博拉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疾病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传播机制。同时,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和指导文件,以获取全面且权威的信息。
:猴痘和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存在了几十年,却直到传播到其他大洲才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在被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和非洲大陆安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CS)之前,国际社会对受影响人群缺乏支持。这反映出全球健康领域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即对非人类传播的疾病关注度不足,导致错过早期遏制和预防疾病传播的机会。
:“同一健康” 方法整合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爆发的复杂相互作用。因为哺乳动物是这些病毒的确认或疑似宿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人类、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的界面,包括病毒存在情况以及经济、文化、行为和生态条件。回顾过去,若采用 “同一健康” 方法,在埃博拉疫情应对中可以建立信任,避免出现针对医护人员和应对团队的暴力行为。
:基于场景的监测系统关注人类、动物及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与基于不同监测流构建情报相比,能提供更准确和简单的地理关联。大规模应用时,有助于了解物种或特定地点的相互作用和模式,对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韧性至关重要。
:将社会科学家、人类学家和社区领袖等非卫生专业人员纳入应对工作,可以加深对猴痘传播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这种多学科协作能够制定以社区为中心的应对措施,提高社区对控制措施的接受度,比如疫苗接种活动。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强调了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同一健康” 方法和基于场景的监测系统为预防和应对猴痘等疾病提供了更全面、有效的策略。加强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监测,能够提前发现疾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在社区层面,多学科协作促进了社区参与,增强了社区对疫情防控的责任感和配合度。从生态系统角度,关注动物和植物健康,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韧性,保障粮食安全。总之,这项研究为全球健康应对猴痘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未来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